在中国离开了孔子和《论语》“哲学的突破”这一命题就无从谈起我
在中国,离开了孔子和《论语》,“哲学的突破”这一命题就无从谈起。我们说,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如果说西方各种文化形态重在求真,中国的各种文化形态便是强调求善。旧时代从硕学鸿儒到武术教师,教徒弟的第一课便是如何做人,如何讲“德”。他们让学生或徒弟背诵的座右铭或警句,多出自《论语》。
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弃若敝屣之后,在某些通都大邑简直成了稀罕物,讲求道德者往往被看作是傻瓜,以致有人惊呼当今是一个物欲横流、铜臭熏天的世界。但在若干“民智未开”的穷乡僻壤,我们古代典籍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却依然留存。村夫农妇,或许他们一字不识,其言语行为中却处处体现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温、良、恭、俭、让”等为人处世之道,并以此言传身教。这类所谓“礼失求诸野”的现象说明了传统道德观念确实历久不灭,深入人心;同时也促使我们再也不能“舍弃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朱熹诗)了。我们需要重读《论语》,它是中国人的人生教科书。
《论语》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论语》的核心思想,历来有两种看法,其一是“仁”,其一是“礼”。
历来研究《论语》的人多认为《论语》主要是讲“仁”的,认为《论语》重在讲“礼”的主要有王源、戴震、陈沣、王先谦及现代的柳诒徵、李大钊、陈独秀、侯外庐、蔡尚思、赵纪彬等。
杨伯峻先生认为《论语》的核心是“仁”。他做了一个统计:《左传》中“礼”字出现了462次,“仁”字只出现了33次;而《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论语词典》统计“礼”字出现了74次,见《论语译注》311页),“仁”字出现了109次(《论语译注·试论孔子》16页)。
我们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确实是“仁”。
《论语》中的“仁”一词不能一概而论。从大的方面说,它指在天下范围内行仁政;从小的方面说,它指“爱人”,指忠恕,指做人的根本——孝悌。要做一个真正的“仁人”很难,但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一点一滴地行善——践履仁德。
一、“仁”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本质所在,人活着就要践履仁德;同时,“仁”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目标。志士仁人,一方面时时与“仁”同在,“不违仁”,一方面以在天下实行仁德为己任。“仁”既是最高境界与目标,义、忠、恕、孝、悌都是广义的“仁”的子项。
二、“仁”是实践“天下为公”这一最高目标的重要步骤。
在《礼记·礼运》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天下大同”的设想。这一设想就是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已不只是“仁”,而可以称为“圣”了。这一点,尧舜也未必做到了呢?这可以看出,“圣”包含了“仁”,“仁”与“圣”是一致的。
三、“仁”是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仁”是爱人。践履仁德的方法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
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仁”是否就高不可攀呢?不是!成仁入圣,一般人难以企及;但要践履仁德,却随时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仁由己”(《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当然,“仁”不是琐碎的道德规范,而是“一以贯之”(《里仁》)的。具体说来,“仁”即是“爱人”,“仁”的本源是孝悌。因为行仁的方法,其实就是将对亲人的爱加以推广扩充,所谓由近及远,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亦即宋代张载所谓“民吾胞也,物吾与也”。这种将亲情之爱推广到极限的“博爱”,把人类精神提扬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但可以用以疗治当今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同样,可以拯救因人类过度索取而面临灭顶之灾的地球家园。
四、就“仁”与“礼”的关系来看,“仁”是本,“礼”是末;“仁”是里,“礼”是表;“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终极目标,“礼”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约束,是规范与制度。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礼”一词共出现74次,其意义为“礼意、礼仪、礼制、礼法”。我们以为,礼仪、礼制、礼法都是为“天下归仁”这一目标服务的。
- 张竹坡曰我何不幸而为蝴蝶之梦者?[图]
- 本篇讲述了诡信、诚信与道义之间的问题文中说有时候诡诈就是忠信[图]
- 特仅仅亭皋水边平地上所建的亭子纨扇渐疏纨扇渐渐被疏远暗示天凉[图]
- 岳家军这次主动出师进攻收复了伊(水)、洛(水)的险要之地声震[图]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图]
- 韩、齐为与国公元前 年诸侯连兵不解秦、魏攻韩楚、赵救韩这[图]
- 虎豹在前坑阱在后百般呼号狱犴何异于此可使无辜坐之乎?茨棘蒺藜[图]
- 阜旺盛释打开掤(bīng)箭筒的盖子鬯(chàng)通“”弓[图]
- 吝困难不顺利按人、吝合韵故点断第二位阴爻在宗庙聚集众人有困厄[图]
-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