璅璅(suǒ):形容声音细碎。
?(kē):同“颗”,颗粒。
《正史削繁音义》:南朝梁阮孝绪撰,共九十四卷。
《三辅决录》中说:“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这里的“果”应当是“魏颗”的“颗”字。北方地区都把一块物体说成一颗,“蒜颗”是民间的常用语。所以陈思王曹植的《鹞雀赋》中说:“头如果蒜,目似擘椒”,再者《道经》中说:“合口诵经声璅璅,眼中泪出珠子?。”“果”、“颗”、“?”这几个字的字形虽然不同,但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却大致相同。江南地区都说“蒜符”,不知道称为“颗”。读书人前后沿袭,把“果”读成“裹结”的“裹”,解释成把盐和蒜放在同一个包裹里,装进筒里。《正史削繁音义》又给“蒜颗”的“颗”注音为苦戈反,都错了。
有人访吾曰:“《魏志》蒋济上书云‘弊攰之民’,是何字也?”余应之曰:“意为‘攰’即是‘倦’之‘’耳。张揖、吕忱并云:‘支傍作刀剑之刀,亦是剞字。’不知蒋氏自造‘支’傍作‘筋力’之‘力’,或借‘剞’字,终当音九伪反。”
蒋济:字子通,三国时期魏人,魏明帝时为护军将军,曾多次上书反对大修宫室。攰(ɡuì):困疲。事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ɡuì):疲弊。
剞(jī):刻镂的刀具。
有人询问我说:“《魏志》里记载蒋济给朝廷上书说‘弊攰之民’,‘攰’是什么字呀?”我回答说:“我想‘攰’就是‘倦’的‘’字。张揖和吕忱都说:‘支字旁加上刀剑的刀,也是‘剞’字。’不知道蒋济是自己造了这个‘支’字旁加‘筋力’的‘力’组成的‘攰’字,还是假借了‘剞’字,不论是哪种情况,这个字终究都应当读成九伪反。”
《晋中兴书》:“太山羊曼,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兖州号为‘濌伯’。”此字皆无音训。梁孝元帝常谓吾曰:“由来不识。唯张简宪见教,呼为‘嚃羹’之‘嚃’。自尔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江南号为硕学。案:法盛世代殊近,当是耆老相传;俗间又有“濌濌”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意也。顾野王《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物,犹出简宪、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所撰,全书共七十八卷,记录年代起自东晋。
太山:即泰山。羊曼:字祖延,晋代人,为人放诞,不拘礼法。
诞节:放纵不拘。
濌(tà)伯:放纵豁达的人。晋人特指羊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