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同“纳”,放入。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智伯:名瑶,又称智襄子。智氏世为晋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孙,春秋末年晋国六卿(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之一。智伯在很短时间内使智氏盛极一时,超过根基深厚的韩、赵、魏三家,但由于他“贪而愎”,盲目自信,急于求功,不能审时度势,最终被韩、赵、魏三家联手所灭。
赵襄子:名无恤,一作“毋恤”,赵简子赵鞅之子。赵鞅去世,他接任其位担任晋国的六卿之一。公元前454年,与智瑶发生冲突,被围困在晋阳近一年,由部下张孟谈奇迹般地说服了智瑶的韩、魏盟军,突然向智瑶反攻,击斩智瑶。从此奠定三家分晋的基础。
范、中行氏:即范氏和中行氏,皆为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58年,范氏、中行氏被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联手所灭,其封地被四家瓜分。
国士:一国中才能优秀的人物。
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狄人杀了卫懿公,吃光了他的肉,只留下他的肝。卫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大哭,挖出自己的肝,把卫懿公的肝放进自己腹中。如今要寻找这样的人,恐怕已经找不到了。”
特进魏徵说:“这也要看君主对待臣下的态度。从前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赵襄子抓住他,问他说:‘你从前不是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掉了,你反而投靠了智伯,不为他们报仇;现在你却要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呢?’豫让回答说:‘臣以前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以普通人对待我,所以我也像报答普通人那样来报答他们。智伯以国士一样对待我,我也要用国士的作为来报答他。’这关键是看国君如何对待臣子,怎么能说这样的忠臣现在就没有了呢?”
孝友第十五
忠、孝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即指忠于国君,孝于父母,是古人看重的两条最高道德标准,“孝子之门,忠义存焉”,这是儒家的观点,也是历代推崇孝道的原因。本篇列举了房玄龄、虞世南、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及突厥人史行昌五个人行孝、友悌的故事,以及唐太宗对他们的赞扬和赏赐,反映出李世民对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始终持赞许和提倡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求臣下对封建君主必须忠心不二,以维护其对人民的统治。同时也是“贞观之治”中尊崇儒学、重视教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