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90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 ,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 2 ,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 3 ,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语见《孟子·告子下》。
穷诘:深入追问,追根寻源。
见第2条注3。孟子说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其意是就人的良知发见最真切笃实、不容遮蔽的地方提醒人,让人们在侍奉君主、结交朋友、仁民爱物,和动静语默之间,都只是要去致他那一念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怛的良知,那么自然无不是道。大概天下的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惟致此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一念真诚恻怛的良知去应对,就不会有遗漏残缺的,正是因为只有这一个良知。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一念良知之外,再没有良知可致,所以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这就是所谓的“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之别。
《传习录》下
本篇导读
该卷的最终编成刊刻已在阳明逝世二十八年之后,所录均为阳明晚年语。阳明晚年在江右及归越期间,致力于讲学,门人日进,以致于有“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的独特景象,故心学在中晚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股讲学风气,其开端者实为王阳明。卷下的记录者甚多,其中所涉及的心学议题也非常广泛,而阳明在与其弟子的对话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心学思想的重要概念或命题进行了更具理论深度的阐发,显示出阳明思想已臻圆融透彻之境地。例如在与弟子对话中又不断引发如何诠释“格物”的问题,阳明明确提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故“格致诚正修是一事”的重要观点,将《大学》的工夫论诠释成一套以良知为主导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嘉靖六年九月的“天泉证道”这一思想史事件,阳明提出了著名的以“无善无恶心之体”为标志的“四句教”,以及稍后发生的“严滩问答”中有关“有无”、“虚实”之辩,涉及本体工夫如何得以辩证合一的重要问题,都是我们了解阳明最晚年思想之精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