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拥有非常古朴的造型和精美的外观,制作精美。按照它的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可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专门用于皇帝祭祀时演奏,编磬由若干个磬编成一组而成,挂在木架上进行演奏,主要在宫廷音乐中使用。寺庙中也使用磬。在出土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有古代楚文化特点的编磬32枚。这套完整的编磬是用石灰石、青石和玉石制成的,悬挂在青铜磬架上,共分两层,具有清脆响亮的音色。相关部门曾经制作出曾侯乙编磬的复制品,严格按照原件的规格和形制进行制作,验证了编磬动听的音色。磬是中国音乐史上独特的一种乐器,古老而优美。
什么是箜篌?
箜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坎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箜篌的雏形。盛唐时期,箜篌的演奏技艺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代的箜篌既是宫廷乐队使用的乐器,也是深受民间喜爱的乐器,一度广为流传。箜篌还曾经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2架我国唐代的箜篌残品。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主要分为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2种,后来又出现了雁柱箜篌。竖箜篌的形状像半截弓背,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设曲形共鸣槽,整体结构中还有脚柱和肋木支撑着20多条弦。演奏时演奏者将箜篌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这个弹奏姿势,唐人称之为“擎箜篌”。新型的雁柱箜篌是仿照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在其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其外形近似于西洋竖琴,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有36根弦,每根弦都是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看上去,这种箜篌的形态比较像天空中飞翔的雁阵队形,所以得名为“雁柱箜篌”。箜篌拥有宽广的音域和柔美的音色,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旋律,也能很好地演奏和弦。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常用弹拨乐器。秦朝时,在民间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弹奏这种乐器主要有两种方法:向前弹叫“批”,向后挑起叫“把”,当时人们就把它叫做“批把”,后来改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形状为直颈,圆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南北朝时,从西域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人们就把它和我国的琵琶结合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式曲径琵琶。到了唐代,琵琶从制作到演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琵琶构造方面的改变是把原来的4个音位增至16个,同时把琵琶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变窄。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演奏为竖抱演奏,改拨子演奏为手指直接演奏。此后,琵琶的制作和演奏技法不断得到改进,最后形成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和六相二十四品两种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丰富繁多,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适合琵琶演奏的曲风有多种,基本上有文曲、武曲、大曲3种。文曲以抒情为主,曲调柔美,代表曲目如《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武曲则风格豪放,《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都是其代表作。大曲的曲调以活跃、欢畅为主。